參考消息網12月10日報道 彭博新聞社網站12月5日刊發題為《沒有中國,就不會有“美國制造”的電動汽車》的文章,作者是利亞姆·丹寧。全文摘編如下:
如果能源轉型是一種產品,它的包裝上應該印有“大部分中國制造”的字樣。在美國,這不會讓該產品變得易于銷售,因此美國能源部剛剛盡了自己的一份力以巧妙處理有關措辭。
期待已久的關于電動汽車聯邦稅收抵免資格的指導意見已經到來。它涉及原產國。概括而言,在《通脹削減法案》之下,要擴大電動汽車稅收抵免,就需要更多地從美國采購電池組件,并更多地從美國或自由貿易協定伙伴那里采購關鍵礦產。此外,來自所謂“受關注外國實體”的原材料和組件將導致這些汽車沒有資格獲得抵免,從而降低它們的競爭力。
有一些國家屬于“受關注外國實體”,但最重要的是中國。中國擁有或控制價值鏈的許多部分,其中就包括電動汽車電池。
《通脹削減法案》想要的不僅僅是綠色科技,還必須是美國本土制造。然而,不可避免的事實是,如果沒有中國工廠帶來的成本通縮,我們甚至不會在這個時候就脫碳進行可信的對話。
新的指導意見試圖通過一種含糊性來解決這個問題,而這種含糊性只有靠律師才能澄清。
一個明顯的灰色地帶是許可證的發放。福特汽車公司遭到政界抨擊,因為它計劃在密歇根州建設一家電池工廠,該工廠將使寧德時代的技術獲得許可。而新的指導意見對此給予含蓄的贊同。
此外,25%的控制權門檻可能沒有看起來那么嚴格。美國清晰觀點能源伙伴公司在一份新報告中寫道,有關措辭為通過多層所有權來稀釋實際控制權留下了空間。
這實際上會招致一種無章可循的狀況。這將激怒參議員喬·曼欽這類人,他是《通脹削減法案》的重要支持者。
即使“受關注外國實體”規則中存在這樣的模糊性,即使假設它們會在法庭挑戰或未來的選舉結果后幸存下來,這些涉及“受關注外國實體”的規則也會使電動汽車需求的增長——盡管同比仍超過50%——與過去幾年的快速增長相比有所放緩。
這里暗藏著對一種東西的需求——在華盛頓這種東西確實是一種罕見的商品,那就是謙遜。正如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簡·中野所指出的那樣,與太陽能電池板的制造不同,美國從未真正擁有國內電動汽車電池產業:“盡管這會讓國會的一些人感到不快,但在這一行業,美國有很多東西需要向中國學習?!?/p>